语文入学测试模拟试题
一.选择题
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,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,请选择正确答案。
1. 1 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( )
A.《孟子》 B.《论语》 C.《庄子》 D.《韩非子》
2 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提出者是( )
A.孔子 B.孟子 C.庄子 D.荀子
3 “既来之,则安之”这句古语出自( )
A.《论语》 B.《庄子》 C.《孟子》 D.《左传》
4 《五代史令官传序》一文的中心论点是( )
A.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
B.祸患常积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
C.满招损,谦得意
D.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
5 《秋水》中北海若对“自多”的态度是( )
A.反对 B.赞成 C.无所谓 D.顺其自然
6 梁启超《论毅力》写于( )
A.戊戌变法之前 B.戊戌变法失败后 C.五四运动之时 D.五四运动之后
7 《郑伯克段于鄢》中“多行不义必自毙”一语指斥的对象是( )
A.武姜 B.郑武公 C.郑庄公 D.共叔段
8 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的原出处是( )
A.《史记》 B.《论语》 C.《左传》 D.《资治通鉴》
9 韩愈《张中丞传后叙》中,与刻画南霁云性格的描写无关的是( )
A.博闻强记 B.拔刀断指 C.义不忍食 D.射塔明志
10 《李将军列传》一文中不与李广构成对比关系的人是( )
A.匈奴射雕者 B.李蔡 C.程不识 D.王朔
11 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婉约派词人是( )
A.苏轼 B.王安石 C.柳永 D.晏殊
12 盛唐诗人中,被誉为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是( )
A.杜甫 B.王维 C.李白 D.孟浩然
13 “分崩离析”、“贻笑大方”、“形影相吊”三个成语依次出自( )
A.《季氏将伐颛臾》、《庄子·秋水》、《陈情表》
B.《寡人之于国也》、《庄子·秋水》、《陈情表》
C.《季氏将伐颛臾》、《寡人之于国也》、《庄子·秋水》
D.《陈情表》、《庄子·秋水》、《季氏将伐颛臾》
14 《灯下漫笔》中,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( )
A.崇奉国粹 B.热心复古
C.创造第三样时代 D.赞颂固有精神文明
15 下列诗人生活在晚唐的是( )
A.王昌龄 B.白居易 C.李商隐 D.岑参
16 《关山月》(和戎诏下十五年)一诗贯穿全诗的线索是( )
A.月夜 B.笛声 C.泪痕 D.歌舞
17 李煜的《虞美人》是一首( )
A.悼亡词 B.抒情词 C.咏物词 D.怀古词
18 “求田问舍,怕应羞见,刘郎才气”中刘郎指的是( )
A.刘彻 B.刘备 C.刘邦 D.刘裕
19 《谈时间》一文选择梁实秋的散文集( )
A.《雅舍谈吃》 B.《槐园梦忆》 C.《雅舍小品》 D.《实秋杂文》
20 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( )
A.茅盾 B.巴金 C.鲁迅 D.曹禺
21 被誉为“曲状元”的作家是( )
A.马致远 B.白朴 C.关汉卿 D.郑光祖
22 李后主是指( )
A.李商隐 B.李煜 C.李璟 D.李白
23 苏轼的《前赤壁赋》主要描写了哪三种景物?( )
A.明月、江水、秋花 B.江水、明月、清风
C.清风、黄花、梧桐 D.清风、明月、卢荻
24 在《宝玉挨打》中,说“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,你们才不劝不成”这句话的人物是( )
A.王熙凤 B.贾母 C.薛宝钗 D.贾政
25 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是( )
(1)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。
(2)是以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。
(3)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
(4)遥望见十里长亭,减了玉肌。
A.拟人 排比 夸张 比喻 B.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
C.比喻 排比 对偶 夸张 D.拟人 比喻 对偶 夸张
26 《大同》论证理想社会时主要运用了( )
A.演绎法 B.归纳法 C.对比法 D.类比法
27 李密在《陈情表》中陈述不能奉诏的理由,是为侍奉年迈多病的( )
A.祖父 B.祖母 C.外祖父 D.外祖母
28 《风波》的中心线索是( )
A.皇帝坐了龙庭 B.九斤老太的五十大寿
C.辫子事件 D.七斤的飞黄腾达
29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( )
A.论点 论据 论证 B.论点 立论 驳论
C.论证 论证方法 论证方式 D.论据 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
二.阅读理解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面的问题
世间最美的坟墓
--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
[奥地利]斯.茨威格
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、更感人的了。(a)这快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,远离尘嚣,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。(b)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,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,便到了墓冢前;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。无人守护,无人管理,只有几株大树荫庇。(c)他的外孙女跟我讲,这些高大挺拔、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。(d)小的时候,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,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。(e)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,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。(f)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,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、更美好的启示。(g)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。(h)(1)
后来就这样办了,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;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、最感人的坟墓。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,上面开满鲜花,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,没有墓志铭,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。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,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、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。(2)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,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--保护列夫.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,唯有人们的敬意;而通常,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,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。这里,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,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。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,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;冬天,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。(3)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,你都想象不到,这个小小的、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。然而,恰恰是不留姓名,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:今天,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,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。人们重新感到,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、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。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,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,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,(4)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,甚至全无人语声,庄严肃穆,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。
[注]:列夫.托尔斯泰(1828-1910)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,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。
30 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,每句都已给了标号。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,正确的一项是( )
A.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(顺叙),再交代墓地的经过(转入插叙),共分两层:
(a)(b)(c)(d)→(e)(f)(g)(h)
B.全段先总述,再介绍坟墓,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,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,共分三层:
(a)→(b)(c)→(d)(e)(f)(g)(h)
C.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(将来),再介绍坟墓的现状(现在),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(过去),共分三层:
D.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,由大到小,层层递进,共分五层:
(a)→(b)→(c)→(d)(e)(f)(g)→(h)
31 "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、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"的意思是( )
A.(他的一生)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,曾像士兵一样战斗。
B.(他)终于与流浪汉、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。
C.(他)就像倒毙的流浪汉、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。
D. (他的声名)像流浪汉、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。
32 "风儿……和暖的阳光……冬天,白雪……"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?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( )
A.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,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,反衬出墓地的宁静。
B.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,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。
C.由于没有奢华装饰,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。
D.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,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。
33 作者用拿破仑、歌德、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,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?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( )
A.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,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。
B.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,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。
C.三个人都闻名世界,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,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"宏伟"。
D. 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,但较笼统,以这三人的墓为例,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。
丈夫给她的零用,每次从不超过六法郎。这一天,葛朗台掏出了做零用、买针线、付女儿衣着的六法郎月费,把钱袋扣上之后,总不忘了向他女人问一声:
“喂,妈妈,你想要一点儿什么吗?”
“呕,那个,慢慢再说罢。”葛朗台太太回答,她觉得做母亲的应该保持她的尊严。
这种伟大真是白费!①葛朗台自以为对太太慷慨得很呢。象拿侬、葛朗台太太、欧也妮小姐这等人物,倘使给哲学家碰到了,不是很有理由觉得上帝的本性是喜欢跟人开玩笑吗?②
34 下面对句①内容的理解,哪一项是正确的?
A.“伟大”是对葛朗台太太而言的,表明了作者对她品德的赞叹。
B.“伟大”指葛朗台的自我感觉,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为人的讽刺。
C.这句话是作者的评论,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太太的同情。
D.这句话是作者的评论,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为人的讽刺。
35 下面是对句②含义的理解,哪一项是正确的?
A.这些善良的女性摆脱受苦的境地需要哲理的点拨。
B.善良、懦弱的人往往遭受不公正的待遇。
C.善良谦和与邪恶专横偏偏不协调地扭合在一起。
D.三个善良懦弱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十分富有戏剧性。
贺进士王参元失火
(唐)柳宗元
得杨八①书,知足下遇火灾,家无余储。仆始闻而骇,中而疑,终乃大喜。盖将吊而更以贺也。道远言略,犹未能究知其状,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,乃吾所以尤贺者也。
足下勤奉养,乐朝夕,惟恬安无事是望也。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,以震骇左右,而脂膏滫瀡②之具,或以不给,吾是以始而骇也。
凡人之言皆曰,盈虚倚伏③,去来之不可常。或将大有为也,乃始厄困震悸,于是有水火之孽,有群小之愠。劳苦变动,而后能光明,古之人皆然。斯道辽阔诞漫,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,是故中而疑也。
以足下读古人书,为文章,善小学④,其为多能若是,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,以取显贵者,盖无他焉。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,士之好廉名者,皆畏忌,不敢道足下之善,独自得之心,蓄之衔忍,而不能出诸口。以公道之难明,而世之多嫌也。一出口,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。
仆自贞元十五年,见足下之文章,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。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,非特负足下也。及为御史尚书郎,自以幸为天子近臣,得奋其舌⑤,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。然时称道于行列,犹有顾视而窃笑者。仆良恨修己之不亮,素誉之不立,而为世嫌之所加,常与孟几道⑥言而痛之。
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,凡众之疑虑,举为灰埃。黔其庐,赭其垣,以示其无有。而足下之才能,乃可以显白而不污,其实出矣。是祝融、回禄⑦之相吾子也。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,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。宥而彰之,使夫蓄于心者,咸得开其喙⑧;发策决科者,授子而不慄。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,其可得乎?于兹吾有望于子,是以终乃大喜也。
古者列国有灾,同位者皆相吊。许不吊灾,君子恶之⑨。今吾之所陈若是,有以异乎古,故将吊而更以贺也。颜、曾之养,其为乐也大矣,又何阙焉?
【注释】①[杨八]名敬之,在杨族中排行第八。柳宗元的亲戚,王参元的好朋友。②[滫瀡(xiūsuǐ)]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。滫,淘米水。瀡,古时把使菜肴柔滑的作料叫“滑”,齐国人称之为“瀡”。③[倚伏]出自《老子》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”意为祸是福依托之所,福又是祸隐藏之所,祸福可以互相转化。④[小学]旧时对文字学、音韵学、训诂学的总称。⑤[奋其舌]这里指对皇帝劝谏、上疏等。奋,鼓动。⑥[孟几道]孟简,字几道,擅长写诗,尚节好义,是柳宗元的好朋友。⑦[祝融、回禄]都是传说中的火神名。⑧[喙]鸟兽的嘴。这里借指人的嘴。⑨[许不吊灾,君子恶之]据《左传》记载,鲁昭公十八年(公元前520年),宋、卫、陈、郑四国发生火灾,许国没有去慰问,当时的有识之士据此推测许国将要灭亡。许,春秋时国名,在今河南许昌一带。
36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,以震骇左右 炀:焚烧
B.蓄之衔忍,而不能出诸口 衔:藏在心里
C.黔其庐,赭其垣,以示其无有 黔:黑色
D.古者列国有灾,同位者皆相吊 吊:慰问
37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( )
A.仆始闻而骇,中而疑,终乃大喜
嬴乃夷门抱关者也,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
B.以足下读古人书,为文章,善小学,其为多能若是
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
C.仆良恨修己之不亮,素誉之不立
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
D.故将吊而更以贺也
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
38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项,全都表明作者祝贺王参元家遭到火灾的原因的一项是( )
①劳苦变动,而后能光明,古之人皆然。
②然时称道于行列,犹有顾视而窃笑者。
③而足下之才能,乃可以显白而不污,其实出矣。
④是祝融、回禄之相吾子也。
⑤宥而彰之,使夫蓄于心者,咸得开其喙。
⑥发策决科者,授子而不慄。
A.①④⑥ B.①②③ C.②④⑤ D.③⑤⑥
马周,博州荏平人也。贞观五年,至京师,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,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,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,令奏之,事皆合旨。太宗怪其能,问何,何对曰:“此非臣所发意,乃臣家客马周也。”太宗即日召之,未至间,凡四度遣使催促。乃谒见,与语甚悦,令直门下省。授监察御史,累除中书舍人。
周有机辩,能敷奏,深识事端,故动无不中,太宗尝曰:“我于马周,暂时不见,则便思之。”十八年,历迁中书令,兼太子左庶子。周既职兼两宫,处事平允,甚获当时之誉。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。太宗尝谓侍臣曰:“周见事敏速,性甚慎至。至于论量人物,直道而言,朕比任使之,多称朕意。既写忠诚,亲附于朕,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。”
(选自《贞观政要》)
3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( )
A. 令奏之,事皆合旨 令:命令 B. 授监察御史,累除中书舍人 累:多次
C. 令直门下省 直:同“置”,安置 D. 此非臣所发意 意:意见
40 下列各组句子中,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( )
A甚获当时之誉 乃臣家客马周也
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
C太宗怪其能 至于论量人物,直道而言
D其妻曰:“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君也!” 位尊而无功
41 对于马周所任官职,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( )
A.马周最初任的官是监察御史。 B.马周曾由中书令舍人被提拔为中书令。
C.马周曾兼任中书令和太子左庶子之职。 D.辞去中书令后,马周担任吏部上书。
4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太宗求贤若渴,对于自己看重的人能委于重任,十分信赖。
B.马周机敏善辩,办事谨慎周到,评论人物又能秉公直言,因此而官至吏部上书。
C.马周对太宗的心理十分了解,每次奏对,都能让太宗满意。
D.马周看问题全面深刻,能说会辩,亲近忠诚太宗,因此深得太宗赞赏。
沈贞甫墓志铭
(明)归有光
自予初识贞甫时,贞甫年甚少,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。及予娶王氏,与贞甫之妻为兄弟,时时过内家相从也。予尝入邓尉山中,贞甫来共居,日游虎山、西崦,上下诸山,观太湖七十二山之胜,嘉靖二十年,予卜居安亭。安亭在吴淞江上,界昆山、嘉定之壤,沈氏世居于此;贞甫是以益亲善,以文字往来无虚日。以予之穷于世,贞甫独相信,虽一字之疑,必过予考订,而卒以予之言为然。
盖予屏居江海之滨,二十年间,死丧忧患,颠倒狼狈,世人之所嗤笑,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,以与之上下。至于一时富贵翕吓,众所观骇,而贞甫不予易也。嗟夫!士当不遇时,得人一言之善,不能忘于心,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?此贞甫之没,不能不为之恸也。
贞甫之为人伉厉,喜自修饰。介介自持,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。遇事及激昂,僵仆无所避。尤好观古书,必之名山及浮屠、老子之宫。所至扫地焚香,图书充几。闻人有书,多方求之,手自抄写,至数百卷。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,皆以通经学古为迂,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,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。不幸而病;病已数年,而为书益勤。予甚畏其志,而忧其力之不继;而竟以病死,悲夫!
初予在安亭,无事,每过其精庐,啜茗论文,或至竟日。及贞甫没而予复往,又经兵燹之后,独徘徊无所之,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。
贞甫讳果,字贞甫。娶王氏,无子,养女一人。有弟曰善继、善述。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,年四十有二。即以是年月日葬于某原之先茔。可悲也已!
铭曰:天乎命乎不可知,其志之勤而止于斯!
4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,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( )
A.及予娶王氏,与贞甫之妻为兄弟
B.贞甫是以益亲善,以文字往来无虚日
C.为人伉厉,喜自修饰
D.所至扫地焚香,图书充几
44 下列各组句子中,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( )
A.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
B.必之名山及浮屠、老子之宫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
C.予甚畏其志,而忧其力之不继 臣从其计,大王亦幸赦臣
D.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
45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,全都表现沈贞甫“志之勤”的一组是( )
①虽一字之疑,必过予考订。
②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,以与之上下。
③介介自持,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。
④闻人有书,多方求之,手自抄写,至数百卷。
⑤不幸而病;病已数年,而为书益勤。
A.①④⑤ B.①③⑤ C.②③④ D.②③⑤